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独树随笔>详细内容

独树随笔

独墅湖中学“独树吧”教师读书会 之“好书伴行”系列活动 本期阅读分享者张凯昕老师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06 18:05:00 浏览次数: 【字体:

 学科——地理

 分享书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分享建议1:第48条要思考不要死记

 推荐理由:

  当学生对抽象事物难以理解和想象时,他们以创造具象模型、道具来解释抽象真理,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分享篇:化抽象为具象

经典摘抄:“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启示篇:思考促成长


f1a88f34c51d4a81bc87fd505f2eccaa.Jpeg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抽象真理有效转化为具象识记并保持在记忆里?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地球上的各个地区既有炎热的夏天,也有寒冷的冬天,有时白昼时间长,有时黑夜时间长。当仅使用语言文字阐释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上,此时的节气为夏至,达到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则会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时,学生仅仅只能靠文字图片发挥想象消化这一抽象真理中诸多信息,难免出现难以想象、理解困难、记忆混淆,进而会减少了对这门学科的热爱。但是,从实践入手,同学们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的模型,通过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太阳光线”得到不同的昼夜半球,以视觉冲击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抽象难懂真理转化为具象道具模拟呈现。而制作过程就是他们吸收、转化、运用的过程,模型激发了他们对自然事物的兴趣、提高地理现象的认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更好的成长。

分享建议2:第57条带孩子们做环球“旅行”

推荐理由: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身游历拓展学生的眼界、知识面,让他们不仅只停留在游玩,而应当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认识与热爱。

分享篇:诗和远方

f00e194bd0794cc2a290297be286180c.Jpeg

经典摘抄:“在孩子们的面前逐渐开阔起来的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海洋、大陆和岛屿,是些没有见过的植物和动物,是北极的极光和赤道的永夏,而首先应当是人,是人们为了幸福的未来而进行的劳动和斗争,是人类对于幸福和公平的世代相传的理想。孩子们进入这个世界,不应当仅仅是些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只知道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只会讲述一番,而应当是非常关切人类命运的人。”

启示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作为教师通过照片用讲述方式给学生积极分享自己所见所闻所想,尤其是与正在地理知识相关的内容,例如:格林尼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线、昼夜半球等等。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开拓学生全球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出去看,出去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分享他们在旅游时所看到的、听到的、见到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乡土人情。

f2abf30b3aa14adb9c3322fe653f287b.Jpeg

a73f336b4c704a2dbd330767c66333e3.Jpeg

书香能致远,读书正当时。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读书一定能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读书分享会不仅是全方位的个人成长,还丰富教师的精神发育史,为摸索教师特色教育风格与创新奠基石。

 

撰稿:张凯昕  审稿:教科室  摄影:党婧雯  审稿:杨昊  编辑:党婧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