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研之窗>独树随笔>详细内容

独树随笔

独树吧(第14期)—— “好书伴行”系列活动之《爱心与教育》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5 14:10:46 浏览次数: 【字体:

让爱走进学生的心灵

 

经典语录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

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推荐理由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所谓的唤醒就是让学生“被看见”,因为“看见”是一种能力,“被看见”是一种动力。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孩子是渴望“被看见”的,“被看见”是每个孩子的生命渴求。

李镇西老师用自己与学生真实的情感生活阐述教育大爱。他用真心、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和引领着我们新时代教师成长。

李老师“看见”不同生活状态下、不同情绪下的宁玮;“看见”渴望拥有父母的爱、渴望拥有家庭归属感的万同同学的需求;还“看见”了具备品学兼优良好潜质和正义感的“差生”王铜,更是“看见”每位同学的生命成长。作为教育者,李镇西老师始终保持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用心教育,用爱陪伴。

畅谈感想

我想起自己在做个案辅导中遇到的一位学生。一位七年级的学生——总是带着口罩,上课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思想开小差,课堂上手里总是玩弄小玩意儿,情绪比较低落……我找了个合适的机会邀请她到心理辅导室,想进行深入的了解。我通过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理解、倾听等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她的交谈中了解到她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她似乎抓住了什么但又过于平淡地向他人敞开般地小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让我震惊的同时又解读到她生命的本质需求其实并没有被“看见”。为了给予她自我改变的动力,帮助她看到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我始终给予她心理支持,通过资源取向,不断挖掘她身上的积极资源,正面看待她的情绪和行为。

 

“看见”是穿透心理现象,对生命个体的情绪、动机和需要以及经历,深深的接纳和理解。

看见情绪。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看见学生的情绪,那么学生可能会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们很容易被他向外表达的情绪和行为所迷惑,进而采取错误的教育、引导方式。

看见需要和动机。心理学者武志红曾说道:“生命的最本质需求,是渴望被看见。”青少年最常见的需要包括归属感和价值感,围绕需求呈现出来的行为都来自学生的正面动机。行为会有偏差,但动机一定在生命发展的根本需求范围内,值得被看见。

看见资源和优势。传统的惩罚策略或许暂时有效,但更容易使学生发展出更多问题行为。这种惩罚策略是建立在使孩子恐惧和痛苦的基础上,不仅伤害孩子的心理,还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使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站在情绪的对立面,让教育者感到痛苦和焦虑。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学生,当他们觉得自己很被爱、被在乎,被看见的时候,人的基本需求就被满足,就会存在价值感。自然没什么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产生。

——柴文君 心理教师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