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吧(第16期)—— “好书伴行”系列活动之《爱心与教育》
经典语录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某些“后进学生”施予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自己对学生的表扬或批评转化为集体舆论的褒贬,让集体的每一个成员(只是“后进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有了进步,是全班的光荣;自己犯了错误是全班的耻辱。
推荐理由
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育过程便应该充满人情味,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那么在教育中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呢?那便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集体中教育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
畅谈感想
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也许会经历风光无限,也许会风雨满肩,但最有价值的,恰恰是看不见的为师者对于教育的信念。
通过集体教育个人,个人教育集体,这是我在阅读伍建和胡国文的故事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在这两个故事中,我看到闪闪发光的班集体,他们自发的帮助别人,帮助社会,鼓励同学,把这份爱传递下去。这份真情让人动容,是我们最朴素的情感,也让这个集体充满凝聚力,让集体当中的每个人,都充满力量。最后伍建的故事里,他也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并且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我水平不高,但我有爱,爱能够让我认真,让我动脑筋去研究,去探索这样我就慢慢的学会教书了。”这样的教育才是充满了爱的教育,充满了真情的教育。
教育案例
作为科任老师,课堂教学是我的主战场,一堂课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面面俱到的照顾到每一个人,对于我来说常常是力所不能及的。面对众多学生,我发现A生回答问题常常比其他同学要慢一拍;上交作业时的完成情况也不太理想,几次三番下来,我决定跟他好好谈谈。与此同时,读到了李老师《爱心与教育》的动人故事,我想,不能仅仅把这次谈话作为单方面的批评,应该用真诚去感化他。
于是我找到他后,首先以作业为切入点,了解到了他的情况。他说老师我写的比较慢,有几道题没有听懂。于是我耐心得跟他说,没听懂没有关系,有问题欢迎你随时来问我,但是你要答应我,一定要全力以赴。也许是感受到被关注,从这以后,在课堂上,他就开始表现的很活跃,有一次还连续答对了三道题,于是我当众表扬了他,同学们也以热烈的掌声鼓励着她。现在这位同学也成为了我们萌芽生物社的成员,创作了很多有意思的作品。
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要多一点爱心与耐心,更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真诚去感化他们,有时候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够施展魔法力量,改变学生。
我们教师身上所肩负着的既是使命也是责任,故心之所向,无问西东。理想在彼岸,我必守住本心,风雨兼程。
——党婧雯 生物老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